校友之窗

Alumni Window

校友文苑

从一位校长与胡适、洪范五的往来书信,看民国初年的师范教育

2022-12-09    浏览次数:1344    返回列表

吴子桐(休中2000届校友)

  民国初年师范教育蓬勃发展,究其理念,师范教育不但要培养“共和国的信徒”,还要培养“新知识的学究”。以师范教育家、师范教师和师范生三位一体的“师范教育知识群体”得以形成。在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个案当中,校长胡晋接将“师范教育家”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

  1923年12月2日胡适在东南大学与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友的合影,不但钩沉出胡适当日在东南大学演讲《书院制史略》的旧事,更是民国师范教育史中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

  胡适自1917年回国执教北大,领导“白话文运动”,声名鹊起,是新文化运动士林领袖。洪范五亦是留美图书馆学专家,担任东南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重温胡适、洪范五在东南大学与安徽省立二师诸位校友的合影,抚今追昔,颇多感慨。安徽省立二师位于休宁万安新棠村,作为一所身在徽州“万山丛中”的中等师范学校,创办十年光景,就有多位毕业生考入东南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并有机会与新文化运动领袖等密切接触,其办学成绩可见一斑。

  安徽省立二师的个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国初年师范教育事业的建设成就。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甫一成立即通电各省,重视师范学校的创办,强调“顾欲兴中小学校,非养成多数教员不可。欲养成多数中小学教员,非多设初级、优级师范学校不可。……此时注重师范既能消纳中学以上至学生,复可隐植将来教育之根本,是其当务之急者”。从1912年至1922年,全国中等师范学校由253所发展到385所,学生从28525人发展到43846人。与各地蓬勃发展的师范教育相对比的是,彼时的高等教育却发展缓慢。晚清时期即开设有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三所国立大学。除了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之外,中国近代第二所综合性国立大学东南大学在1921年6月才正式成立。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师范教育在民国初年得以迅猛发展,自然与其所赖以萌生、发展的社会土壤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帝制覆灭,共和肇始,自然要行“社会教化”功能,普及共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共和国的创建必然要开启民智,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一代新人。师范教育在彼时的勃兴,不但是一个政治态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结构的问题。简而言之,师范教育不但要培养“共和国的信徒”,还要培养“新知识的学究”,这两点兼而有之。

  为什么培养“共和国的信徒”需要师范教育?在“共和体制下的教育重建”阶段,“共和”的色彩在教育政策中最为凸显。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令各省,只采用内容符合共和宗旨的教科书,与共和精神不合的前清教科书、参考书一律禁用。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将“新教育宗旨”定义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善其道德。蔡氏进一步解释“道德教育”的含义,乃是“将自由、平等、博爱的知识传播给人民,而使之产生正确的观念”。

  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胡晋接1915年参加全国师范学校校长会议时,递交提案《关于整顿全国师范教育之意见书》,系统论述了师范教育在培养“共和国的信徒”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国民教育面临重重掣肘:“国民多未受真正教育,无道德心以为之根基,实为其最大之一因焉”;“以现代国民之少可用者,则一线希望,不得不集注于第二代国民。”胡晋接此处所言之“道德”或“道德心”,正是蔡元培“道德教育”理念中“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理念。兴办师范教育正是突破此种困境的不二法门:“陶铸第二代之国民,必有人焉”,“而师范学校,即以造成此陶铸第二代国民之人为天职者也”。也正因此,“建立全国师范学校网络被开明的教育家视为维持全国统一的基础”。

  为什么培养“新知识的学究”需要师范教育?诚然,共和体制的建立,亟需弘扬共和精神、普及共和理念、摈弃臣民意识、培养一代新式国民,彼时的执政者、教育家确实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认识师范教育的功能。同时,他们更是深信开启民智是巩固共和的保障。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的郭秉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巩固国家非开通民智不可,稳定的共和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公民的智力。”而师范教育在这方面的功用更是舍我其谁。

  郭秉文在分析彼时国民教育的重要问题时,将“教员的培养”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并藉此论述师范教育的意义:“新教育发轫之初,政府、人民选定或创造了现代教育的物质形式,诸如校舍、器具、地图之类等,力求丰富完备,然而教育当局惟独无法聘请到数量充足、经过良好培训的教员”;“尽管有大量旧学校中的教职员赋闲,也不能在新学校中找到出路,许多中国科举时代的旧学人缺乏新学校教育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师范学校与师范养成所的毕业生是教员的最大的来源。”

  民国初年师范教育在培养“共和国的信徒”和“新知识的学究”两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师范教育体系”(包括其独有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和“师范教育知识群体”(区别于传统士大夫阶层,分为师范教育家、师范教师和师范生三种身份)。

  二

  1913年1月,安徽省督军柏文蔚与教育司长江彤侯商承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普及义务教育的五项纲领,决定全省分为六个学区,每一学区设一所师范学校。徽州六邑(休宁、歙县、黟县、祁门、婺源、绩溪)属第五学区,设一师范学校,名为“安徽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14年2月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二师”),委任胡晋接担任校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安徽二师就以鲜明的办学成绩得到了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高度肯定。1914年,黄炎培先生考察浙、皖、赣三省教育时,参观了安徽二师,他在考察日记中极力称赞二师:“师范学校,余此行所特别注意者。所见可十数,求最足以移我情者,惟斯校乎!”“余观是校,不觉为之神往,夫所谓输入国民必须之思想学艺,而不破坏其淳朴懿粹之美德。俾异日有文明之启导,无习惯之捍格,与夫注意调查研究乡土历史地理农工矿物,联络各地方小学,此岂仅新安师范学校宜然也哉,而非易数观矣。”

  笔者于今年元旦在北京西单中国书店旧书铺淘得安徽省立二师校刊《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杂志》(以下简称《二师杂志》)、《黄山钟》一套(缺《二师杂志》第4期),后得绩溪稼研会会长周文甫先生赠我的《二师杂志》第4期复印本,遂得全套二师校刊文献。《黄山钟》杂志封面上写有“休宁黄村黄氏小学校”字样。据中国书店经理介绍,这套校刊应当是在民国时期就由休宁黄村小学流入北京旧书市场,在仓库里整整躺了六十多年时间。偶得这套有着浓郁徽州教育元素的安徽二师校刊,幸甚至哉!笔者因此命名书斋斋号:黄山钟斋。

  自1913年创立至1928年2月更名安徽省立二中,安徽省立二师在每学年都坚持编辑出版一册校刊,共14期12册(《黄山钟》4、5期和6、7期是合刊),前7期称《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杂志》,从第8期起改名为《黄山钟》。据不完全统计,二师校刊12册总计约二百万字,涵盖领域甚多,在办学校务、教学育人、教育研讨、文苑、通讯等方面开设有多个栏目,全方位再现了育人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师范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

  《二师杂志》《黄山钟》

  从《二师杂志》和《黄山钟》的发刊词中,可以进一步理解安徽二师办刊办校的教育理念。胡晋接校长在1914年出版的《二师杂志》第1期《序》中提出:

  ……环顾吾乡教育界,所供教育研究之资料者,更不觏见焉。以视江浙教育界之语言文字风起云涌,相去宁可以道里计耶?然则此区区杂志之编辑,为我乡教育界大辂推轮之导,于以联络精神,而促其互相研究之兴味者,又焉可以已也。

  通览《二师杂志》,安徽二师在1913年-1920年之间的办学新思潮亦是“风起云涌”,所采用和实施的“村民教育主义”“实用教育主义”“社会经济教育主义”等层出不穷。黄炎培先生评价的“夫所谓输入国民必须之思想学艺,而不破坏其淳朴懿粹之美德”,诚哉斯言。但在1921年这个分水岭,胡晋接校长一反前期教育新思潮多元化的主张,改为推行“务本教育”,提倡“尽性学佛、尽伦学孔、道学为体、科学为用”的主张。

  在1921年10月出版的《黄山钟》第一期上,胡晋接校长在《本刊宣言》中对共和十年以来真正缺乏共和的道德痛心疾首:

  共和建国垂十载,而民生反日困,国事反日非;除山西以模范省着闻外;几无处非争权夺利纷扰不宁之修罗场者,何也?曰:以共和无本故。所谓共和之本者何?即吾民真共真和之心德也。近日海内谈教育者,多偏重知识,而于道德方面略焉。不知共和乃道德名词。真正共和问题,断非徒讲知识可能解决。

  胡晋接认为实现“真正共和问题”,知识和道德二者都不可偏废,并针砭时弊提出“务本主义”的教育方针:

  本年杂志:门类分别,大致略同;而体例则颇有更订。盖前者仅记载吾校经过状况,此后则并欲举吾校所主张所实行之‘务本主张’,以质正于并世前贤,以期望吾国未来之新教育,不事枝叶而反于根本。务以道德为重,寡欲崇俭,退让不争;或可致吾民于真共真和也。且举东方‘务本主义’的文化,推广而宣传之;并与世界真正永久之和平,至有关系;此则邦人君子最大之责任矣。夫‘务本主义’本极平庸;然非此殆不足以救时潮末流之失,而为一切教育植其根基。往圣遗言,如亲诏我。若吾校年前所怀抱之各种主义,及今思之,殊病其琐碎支离耳。同人以是杂志:出于吾徽而吾校校址,位于万安乃适当黄山西出一支天马山山脉之麓。又念言为心声,有合于‘钟’之义。而以声感声,同声者将必相应。因从第八期起,名之曰:‘黄山钟’云。

  三

  在《二师杂志》《黄山钟》的浩繁卷帙中,留下了胡适、洪范五与胡晋接校长交游行止、论道问学的珍贵印迹。《二师杂志》《黄山钟》中记载了胡适与胡晋接来往书信四通,辑录如下。

  1、 致胡适之先生信

  ……别久甚念,曩岁得你所著的《哲学史大纲》,于我国学术思想进化的途径均有确实的证明,认为吾国第一部哲学史。此时吾国适当五千年来思想革新时代,异说争鸣非得一先觉之指导,或至与真理相背驰的亦所不免。近见《新青年》第七卷第一号尔所著的《新思潮的意义》,说“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即“评判的态度”,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句话我很信为吾国社会之对症良药。……篇中所提纲要“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足为青年修养的指针。我对于此时训育学生的方法颇思准酌国情、判别个性为新思潮的指导。使一般青年有真正的觉悟、向上的精神。但智识短浅,尚冀本所心得,赐以箴铭,幸甚!

  顺颂

  健康!

  胡晋接校长在此函中盛赞胡适新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并对胡适发表在1919年《新青年》第7卷第1号上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极为推崇,为“吾国社会之对症良药”、“青年修养的指针”。胡适在此文中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经典范式。

  2、胡适之先生来信

  (前略)我有一件事要请先生帮忙,我现在搜求绩溪汉学家的遗著,只搜得下列各书:

  胡秉虔《说文管见》《古韵论》《卦本图考》;

  胡匡衷《郑氏仪礼目录校证》;

  胡培翚《仪礼正义》《禘祫答问》。

  此外如胡培翚先生之《研六室文集》之类竟寻不到单行本。这几位都是先生同族,不知先生能替我访求他们的著作否。……我近来搜求清朝一代汉学家的书籍,故极愿先生从绩溪下手。先生若能帮忙,我真感激不尽了。匆匆奉复。

  顺祝先生

  平安!

  胡适在此函中请胡晋接代为搜求绩溪清朝汉学家“理学三胡”胡秉虔、胡匡衷与胡培翚的书籍。

  3、胡适之先生来信

  前承先生抄寄胡氏两先生的家传都已收到了。……我很想将来选刊一部《绩溪丛书》,内包诸胡及石鹤舫诗词、陈(程)蒲孙、邵班卿及先君之遗著,但不知此愿何时始能实行。乡间人来皆说吾绩学务大有起色,此皆先生提倡之力,深所钦佩。我为战乱所阻,至昨夜(八月一夜)始到南京,今日上课,百忙中草此奉谢。

  即祝先生

  暑中安好!

  胡适在此函中感谢胡晋接抄寄胡氏两先生家传,并论及家乡学术。

  4、致胡适之先生信

  久疏通信,想德业又益猛进,曷胜忻慕。顷由章大木弟以《努力》报数张见示,得知公等现方注意于制宪问题,并陈述所主张之数事,所言多切中时弊,且以制宪解决时局尤为救时之第一要义。……

  此则鄙见以为最高元首之推戴与最初公民之进身皆宜行古代选举制者也。夫公民之进身既已行古代选举之法,而所进用者皆贤而才矣。则凡国家之立法行政与司法皆此所进用之贤才为之。由是或加以甚优之礼遇而行征聘制,或加以严格之别择而行考试制,尚安有不当其才者乎?最高议院,当访全国德、行、道、艺最高之士。而征聘之人,不必多,惟其贤。如是,而不能得人者未之有也。而选举根本,则在平时注重德、行、道、艺之教育而有以奖励之,使贤才日出。……

  民国成立,垂十一年,而宪法迄未制定,诚为憾事。倘因此迟误,屡经研究,或竟制成环球最良之宪法,则又不幸中之幸也。……

  愚瞽之见,是否有当,聊备贤者采择。倘承是正违失而辱教之,感幸何似。专泐。

  敬请

  道安!

  胡晋接在此函中拥护胡适制宪之主张,痛陈时弊,谈学论政,力主任人唯贤,“平时注重德、行、道、艺之教育而有以奖励之”,方可“使贤才日出”,希望国家“制成环球最良之宪法”。

  此外,在《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0册中辑录了胡晋接致胡适的另外三通来信,分别谈及请求慰留省立三中方振民校长、慰留安徽教育厅长卢绍刘和代为索还胡秉虔甘肃著稿诸事宜。

  四

  《二师杂志》《黄山钟》中记载了洪范五与胡晋接来往书信三通和演讲一篇。辑录如下。

  1、留学美国洪范五先生通讯

  顷接教书,敬悉第四学区体育运动,成绩甚佳,洵为可喜。能继续与否,视乎学校精神如何。有先生及振民先生诸热心教育者,每年举行一次,当不难也。贵校可订购美国教育体育月报一份,即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该杂志颇好,可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杂志部代定,约价三元半,寄费不在内。每次新材料,可译成中文,裨益于学生,当非浅鲜。且可知美国近来之体育状况。弟意学校中可选购中西各种有价值之杂志,学生可以从中求学问。……

  即请

  诲安!

  洪范五彼时在美留学,来函与胡晋接校长讨论体育教育事宜,并推荐订购《美国教育体育月报》等中西杂志。

  2、图书馆中教育(洪范五)

  (前略)学校之图书馆,其宗旨有四:

  (1)辅助教授之不逮。

  (2)增加学者阅书之兴味。

  (3)指示学生用书之方法。

  (4)教学者器具资料有限,当时时于图书馆中求新。如营商务者,卖货须先买货也。教员既得之书籍,亦可指示学生参考。

  …………

  图书馆教育之方法儿童最喜阅童话及故事等。凡此类书籍,图书馆中具备之。但须选择。或于儿童智育上德育上,有所裨益,可以补助教育之不逮,始可也。余曾参观美国某学校某教员讲解童话,儿童听者津津有味。及既下课,不忍中止,犹要求继续讲解。既允所请,乃大悦。及后,更由教员指导其往图书馆某处检阅。又参观某学校,有学生四百人,鹄立檐下。有某学生手面不洁,教员训之曰,汝手污,将染及衣服书籍。衣不洁,既妨雅观,又有亏于惜物之道。予有图书,以汝手污,不假汝阅。某生知过,自请回家浣濯。又某学校中,有一学生,见教员时,皱眉蹴额。教员即训之曰,若是之面容,殊非敬师之道,今后毋许汝往图书馆中阅图书。某生惧,改容谢过。此皆应用图书馆辅助训育,法至善也。且管理图书者,以极温良之态度,对待儿童,几如父兄子弟。并于春日融和之际,以桃红柳绿之图,布满室中,引诱儿童,来室阅书,其用心良远矣。彼外国儿童之图书馆,其注重若是焉。回顾吾国若何?前年美人来游,语予曰,予来数月,未见贵国所设之图书馆,是可异也。诸位试思之,庸非国家之耻乎?且图书馆不完全,即教授科学时,徒托空言。鲜有图书标本,为学者之考证,则所授不能坚人信仰矣。虽然管理图书者,须有下之三条。(1)交际手段。(2)科学知识。(3)教授方法。然后所办理之图书馆,乃克有效焉。今北大东大等校,顺时势之需要,均有倡办图书馆之预备,可为一喜也。

  …………

  此系洪范五1922年回休宁万安桑园村故乡时造访安徽省立二师并作演讲。洪范五在演讲中对现代学校图书馆的宗旨和图书馆教育的方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并指导安徽省立二师的图书馆建设。

  3、洪范五致胡止澄先生信

  止澄先生台鉴:

  前接教书敬悉。以积年储款作为基金,组织国学研究部,弘扬文化,倡导国粹。苦心毅力,至为钦佩。……年来国学日落,旧刻图书,日稀而价日昂。皕宋楼藏书归之异域良可痛心。日美等国且年派人至沪采访我国古籍。是则关怀国粹事业,于此亦岂容漠视,不急起图之乎。……东屏先生来宁委托聘请徐曦伯先生,已于日前首途,携有一仆,徐先生年逾古稀,精神矍铄,功课钟点不宜多,其他种种情形,已托东屏先生转达,专此奉复,并颂公绥,弟洪有丰顿首。

  洪范五在此函中赞赏胡晋接在安徽省立二师筹建国学研究部、倡导国粹的努力,并应程东屏先生之托聘请东南大学徐曦伯先生赴“二师”国学研究部任教。洪范五藉此机会,再次阐述图书馆对于研究学术、传播文化的深远意义,希望胡晋接多方购置古籍图书,办好“二师”图书馆。

  4、致洪范五先生信

  范五先生执事:

  前日程君东屏为组织敝校国学研究部事过宁,备承款洽,致深感荷。……但如师范中学一经毕业,若寒士无力升学,遂致无处读书,即读书亦乏良师指导。以是之故,因有提拨积年储款组织国学研究部之举。至于从事研究,非书莫由,诚如尊论。原拟一面与敝校旧藏图书通用(现约二千余种),一面再从事募集。能特别就亥山顶建筑图书馆尤佳,即研究部基金亦嫌太少,须再设法募捐。……

  顺颂

  公绥!

  弟胡晋接顿首

  胡晋接在此通复洪范五的信札中,回应洪范五上一通来信对倡导国粹和办好图书馆的关切,提出“提拨积年储款组织国学研究部”“就亥山顶建筑图书馆”和在二千余种旧藏图书基础上继续募集图书的举措。

  五

  民国初年师范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师范教育家、师范教师和师范生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师范教育知识群体”。在安徽省立二师的这个个案当中,校长胡晋接将“师范教育家”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胡晋接出身于徽州书香门第,是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熏陶训育出来的传统知识分子,是传统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民国创立、共和肇始的革故鼎新之际,胡晋接响应新式教育、师范教育兴起的潮流,投身创办安徽省立二师,办学成就斐然,转变成为“师范教育知识群体”的一份子。

  以上辑录《二师杂志》《黄山钟》中胡晋接与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胡适、中国现代图书馆教育拓荒者洪范五的交游行止和谈学问道,尽管胡晋接与二者有同乡之谊,但仍可见彼时徽州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校长在道德文章方面可以达到的高度和广度。胡晋接与胡适谈论徽州学术和“新思潮的意义”,关切时政和桑梓教育。胡晋接与洪范五就“二师”开办国学研究部与建设图书馆多方切磋。

  虽然彼时安徽省立二师偏居徽州万壑丛中,与京宁沪杭等新文化运动中心交通不便,但凭借师范教育家的个人学养和人格魅力,以胡适、洪范五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干将对胡晋接校长个人的办学理念加以影响,并进而指导、扶携“二师”的成长。安徽省立二师办学历程中此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同人理念,正应了《黄山钟》发刊词中对刊物更名“黄山钟”的阐释:

  同人以是杂志:出于吾徽而吾校校址,位于万安乃适当黄山西出一支天马山山脉之麓。又念言为心声,有合于‘钟’之义。而以声感声,同声者将必相应。因从第八期起,名之曰:“黄山钟”云。

  这是黄山白岳之间新棠村里一声并不遥远的钟鸣。